十问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

zqa3de4

时间 2024年6月14日 预览 18

转载: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5527890990973479/

原创 2024-06-01 21:35·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日消息(记者郭佳丽)近日,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部署各地集中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夜查行动。全国各级消防、公安、市场监管、住建等部门,以及基层综合执法队伍、网格力量等联合组成夜查行动小组,累计派出检查人员25.6万人,对6.3万个住宅小区、17.5万个自建房以及23.3万家夜间经营使用场所进行了检查,重点检查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通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场所违规停放充电行为。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达4亿辆,每年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5万起,较2022年上升12.1%。

今年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会议指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急剧增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暴露出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管理等全链条存在的不足,特别是电池本质安全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把控不严、违规拼装改装行为屡禁不绝、停放充电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在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等链条中,各个环节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从长远角度来看,治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问题,又该从哪些环节切入建立长效机制?就此,记者采访相关专家、消防人员和社区工作者。

一问:为何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

5月30日,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李万峰介绍,近3年电动自行车相关火灾年均增长20%。今年以来,已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0051起,造成35人死亡。从引发火灾的原因看,电气故障和用火不慎是诱发火灾的主要原因,这两类原因诱发的火灾占到了火灾总量的近一半,分别为26.2%、22.3%。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祁凡骅说,电动车火灾事故频发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居民的使用习惯和防范意识问题是造成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的原因之一,比如,私接电线、使用劣质插线板、电动车或将电池带到家里充电等都是不当且危险的行为。很多居民常抱有侥幸心理,认为火灾是小概率事件,和自己没有关系,但发生事故就为时已晚。

祁凡骅认为,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是全链条管理的工作,社区作为“最后一公里”,更要做好属地责任。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缺乏充电设施和电动自行车的固定存放空间,电动车的随意存放和不规范的充电设施等也会造成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

二问: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在全链条整治中,哪个环节最为重要?

国家消防救援局火灾预防处负责人黄韬表示,所谓全链条整治,就是要坚持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创新驱动、齐抓共管,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湖生表示,从安全角度考虑,设计和生产环节最为重要。“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火灾安全性相比电动自行车要高很多?前者在设计和生产环节增加了许多安全防护措施,但相应成本也上升了。”李湖生说,电动自行车的设计和生产也要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标准,尽可能提升电池和电控系统的安全水平。

祁凡骅表示,销售环节是电动车火灾防范的关键环节。他认为,不合格的产品都是通过销售环节进入市场的。因此,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销售环节的市场监督,减少不达标产品销售。

三问: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

祁凡骅看来,电动车火灾事故频发具有多方面原因,电池是最根本问题。如果电池和充电线路的安全问题得以解决,易燃问题会得到根本解决。

记者了解到,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蓄电池主要有铅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两种。国内主要电动自行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已经超过20%。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员曹广平解释,目前,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蓄电池主要有铅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造成的火灾风险更高,且火灾损失、扑救难度和预防难度也相对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电动自行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池的安全可以说是电动车安全治理全链条中最关键的地方。他特别期待电动自行车相关生产研发企业,能够考虑进行技术攻关,生产更加安全的电池,比如,每次用完之后就可以换电池,不用充电。“我看到很多城市有了共享电单车,如果其成本降下来,便利性提升,将来很多人可能就不用买电动车,随时随地都可以骑电动车,而且这个电动车可能也是非常安全高效的。”

四问:电动自行车的电池问题出在哪?

在李湖生看来,电动自行车因电池原因导致火灾的,大多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相对重量轻、充电时间短等特点,逐渐成为市场主体,但锂离子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正负极之间充填的是易燃的有机电解液,一旦发生正负极直接接触(短路),就会在正负极之间出现剧烈放电,从而导致热失控。

李湖生解释,作为电力电池,使用时需要将许多单体电池并联或串联组成电池组,一旦其中某个电池出现热失控,就容易引发其他电池连锁失控,进而引发起火或爆炸。

曹广平称,从预防的难度上看,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板距离非常近,只有微米级,相互之间何时短路,在哪里造成短路,本身难以预测,也难以预防。他表示,锂离子电池很可能因为过度充电着火,因此很多电动自行车造成的火灾多是后半夜发生,且锂离子电池造成的火灾,基本上只能靠水冷却。等电池烧完后,大火才会熄灭,这样更难使火灾情况得到及时管控。

五问:电动自行车的电池如何改进?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 43854—2024,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将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技术规范》作为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通过规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将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本质安全水平,减少使用过程中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率,保障消费者人身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李湖生分析,《技术规范》规范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过程,特别是针对单体电池和电池组规定了一系列安全测试项目,将迫使制造厂家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采取一系列安全防护技术措施,这将有效提升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水平。

六问:为何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难以杜绝?

5月27日15时许,泰州兴化临城街道,一辆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消防救援人员接警后,立即前往现场处置,当时车辆正处于猛烈燃烧阶段,伴随着大量黑烟与爆炸的响声。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第一时间疏散围观群众,所幸扑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据车主介绍,三个月前,电动自行车电池曾被改装过。初步判断,此次事故原因疑似为电动自行车控制器高温过载,从而导致火灾。

李湖生表示,电动自行车改装往往出于用户对于更高性能,比如,在速度、续航、载重等方面的追求。他介绍,如果涉及电动自行车的核心部件改装,比如,更换更高电压、容量的电池、高功率电机和前轮加装电机单独驱动等,这会对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存在安全隐患。

他认为,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家应从产品供应上尽可能满足合理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对涉及核心部件的改装要加大处罚力度,如不能恢复出厂配置的不能通过年检。

七问:工业和信息化部修改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有何促进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完成了《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其中,增加条款“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不得设计、制造及使用车载形式”。

李湖生介绍,车载充电器是指出厂时直接集成在电动自行车内部,不借助工具通常无法从车体上分离的充电器。这类充电器由于直接为电动自行车引入220V的交流电压,易造成漏电、触电等问题,在充电过程中由于位于车内部而不利于热量散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李湖生说,与车载充电器相对应的是分体式充电器,也就是充电器与整车是分离的,其安全性相对高一些,万一充电器发生火灾便于处置。“实际上,现在大多数电动自行车都已采用了分体式充电器。”

八问:如何解决电动自行车“停车难、充电难”问题?

5月23日晚,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部署各地集中组织开展电动自行车夜查行动,7.4万个夜查行动小组严查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非法改装等突出问题,现场劝导搬离违规停放充电的电动自行车29.8万辆。

重庆市渝北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蹇子平告诉记者,在巡查中发现,在建设之初,很多小区没有规划电动自行车的专用停车位和集中充电桩,为了方便使用和避免电动自行车“风吹日晒”,居民选择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小区的大厅、楼道或家中,通过“飞线”等方式进行充电。尤其是一些老旧住宅小区,由于年代久远和先天设计等问题,想要规划车位和加装集中充电桩也没有场地,因此存在“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

蹇子平称,应根据实际情况,多方协调建设更多的电动自行车停车位和集中充电桩,满足居民的停放、充电需求。另外,社区管理人员和消防部门也要加强日常巡查,对乱停乱放的现象及时劝阻,尽可能减少隐患。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政府的管理更多体现在劝导和宣传,没有“硬”抓手,应对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的行为给予严厉处罚,提升居民安全意识。此外,老旧小区内的停车管理应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充分利用小区的边角地建设更多便民车棚。另外,要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业委会可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小区的电动自行车的停放规则,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自治意识。

九问:电动自行车如何规避“电瓶上楼”?

黄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仅靠几次夜查行动,其实很难完全摸清问题,因为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的行为是动态的,可能今天晚上夜查搬离了,明天晚上又停到楼里面去了。我们的集中夜查主要是要搞清楚哪些小区,哪些场所,哪些区域违规停放行为比较集中,从而针对性地指导基层力量,加强常态化巡查防控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有些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行为与进驻场所自身安全条件不足,形成了风险叠加,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火灾,这种问题必须持续重点关注,推动整改。

在李湖生看来,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与居民楼等人员密集场所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配置有相对良好的监控、灭火和自动断电等设备,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避免造成人员伤亡,从而降低火灾风险。他认为,在存量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没有消除之前,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降低安全风险的措施,但集中充电和停放并不能解决电动自行车的本质问题,还是要尽可能提升电动自行车电池和电控系统的安全水平。

从社区治理的角度,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对存量电动车安装智能标签,建立台账,各单元楼门安装识别系统,一旦电动自行车电瓶进入居民楼后,可以通过技防手段追溯到使用人,为后期管理提供信息基础。

十问:如何做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的长效治理?

黄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电动自行车的全链条整治将持续到明年年底,希望通过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建立起规范有序的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机制,靠标准管源头、靠制度管使用、靠机制管长效。同时,推动人们养成安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良好行为习惯,真正形成长效管用的全链条安全管理机制。

李湖生表示,电动自行车火灾安全隐患需要进行长效治理。从源头上,电动自行车要在设计和生产环节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这有赖于技术进步、国家法规标准、企业投入等多方面的因素。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新技术、新产品要加强风险评估和准入审批,把好安全关,不能走“放任发展—问题暴发—集中整治”的老路子。

李湖生还表示,对于存量电动自行车,要提供合理有效的存放和充电解决方案,通过消费品升级换代行动等加快安全隐患大的产品淘汰。从物业来说,应主动配合好政府的集中排查整治行动,积极主动作为,切实解决小区居民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从居民来说,要充分认识火灾安全的重要性,自觉服从管理,不因贪图方便而冒险,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不买卖、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