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低空经济:从蓄势起飞到加速腾飞

zq2fb29

时间 2024年6月18日 预览 6

转载: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3A05ZFX00

2024-05-13 15:58·新华社新闻·发布于广东

  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低空经济将带来交通范式的巨大变革,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适配低空飞行的“新基建”,将低空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马姝瑞
  低空空域,通常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内,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到3000米以内的空域。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低空经济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
  作为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更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积极打造这一“新增长引擎”。
  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低空制造产业链不断完备、低空飞行“新基建”日渐铺设、低空应用场景加速释放拓展……安徽、广东、江西、重庆等省市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将低空经济列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随着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的蓝图愈加清晰。
  行业主管部门、链条企业和一些专家等进一步提出,围绕“造飞机、搞基建、出政策”进一步发力,助力低空经济“飞”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深圳宝安区的丰翼无人机运营中心,搭载着货物的无人机降落(2024年3月23日摄)? ?毛思倩摄/本刊
  新制造:低空装备制造从“消费级”加速跨向“工业级”
  5月1日,安徽合肥无人机物流配送航线正式开通,首批开通“百大心悦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融创茂—岸上草原”2条无人机外卖配送航线。无论晴雨,无人机都能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在8个起降点完成外卖配送订单。
  千里之外,2024年首届重庆低空飞行消费周4月30日开幕。以低空飞行消费为主题,重庆集中推出“空中婚礼”等多种低空消费新业态新场景。
  无论在繁忙都市还是广袤乡间,天空正变得越来越“忙碌”。各式各样的航空器为人们完成物流运输、文旅观光、植保巡检、消防救援等多种任务,推动低空经济从蓄势“起飞”到加速“腾飞”。
  低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首先表现在各种先进飞行器的快速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到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超过2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2023年,我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317万架,通用航空制造业产值超过510亿元,同比增长近60%。
  在我国现有的3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安徽,“以通用航空为主”的传统低空经济正在向“有人机和无人机融合发展”的新低空经济过渡。2023年,安徽低空经济规模突破400亿元,以合肥市、芜湖市为双核,安庆市、六安市、宣城市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聂爱国介绍说,该省先后出台民航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用航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拥有通航控股集团、中电科钻石飞机、亿航智能等产业链企业300余家。到2023年底,全省已累计划设54个低空试点空域,开辟43条低空航线,通用飞机飞行近9700小时,无人机飞行144万小时。
  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部分,“造飞机”是这一新兴产业的根基。在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刚刚制造完成的无人机在生产线上整齐排列,等待完成出厂前最后的测试与“体检”。同时拥有汽车制造和通用航空器两种产业基础的芜湖市,还正在谋划推动分体式低空立体交通智慧出行项目,包括开发制造“分体式飞行汽车”,将飞行汽车产业与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融合创新,推动相关未来产业集群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由于低空经济仍属培育之中的新兴产业,国内“链主”级别的重点企业仍偏少,全产业链韧性仍较弱,龙头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通航运营及应用等环节的带动还不够强。
  受访人士建议,以“造飞机”为核心,未来仍需加大对低空制造业的产业培育和创新扶持,重点打造若干通航飞机、无人机“链主型”企业,推动无人机等低空装备制造业从“消费级”向上跃升。
  “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是‘消费级’的百倍,通过开放市场可促进头部企业诞生;而未来‘航空级’无人机市场规模要千倍于‘工业级’,正处在研发投入期,可重点创造良好融资条件,扩大有效投资来促进头部企业的诞生。”芜湖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怀强说。
  新基建:探索实现“融合飞行”盘活空域资源
  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实名登记无人机126.7万架,同比增长32.2%,2023年民用无人机累计飞行2311万小时,同比增长11.8%;全国通航企业达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
  飞行时长是衡量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飞行时长持续增长的背后,离不开各种有人机、无人机融入国家空域系统安全高效运行,以及不断完善提升的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和低空航行服务保障能力。
  近年来,中国民航局已修订30余部民航法规,初步建立通用航空标准法规体系。目前,我国三级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飞行服务站32个。低空情报气象监视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飞行计划管理逐步简化,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全国“一盘棋”的部署推动下,各试点地区也加速探索,释放政策红利。
  今年2月,《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在国内率先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推出专项法规,明确由市人民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建立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安徽印发《安徽省低空智联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并在合肥建设全国首个面向政务服务的“一网统飞”系统,按市场化模式提供无人机公共治理服务。
  受访专家和主管部门普遍提出,低空经济将带来交通范式的巨大变革,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适配低空飞行的“新基建”,将低空资源转换为经济资源。如结合新出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加快落实空域“分类”“分层”,可探索“负面清单”方式,在不影响民航安全、禁空安全、电磁安全等基础上,建立健全兼顾融合飞行需求的空域管理标准,将“融合飞行”尽快变为现实。
  “空域是低空经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按现行规则,在低空领域,有人机飞行和无人机飞行空域相对‘隔离’状态,基本上能飞有人机就不能飞无人机,能飞无人机就不能飞有人机,有人机飞行优先于无人机。”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晏少鹤表示,进一步促推“融合飞行”,有利于实现空域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
  部分受访人士还提出,低空飞行规划与地面交通设计的“平面图”不同,需要有更高智联能力的后台,以满足“立体”运营需求,如适应未来无人机为主的新低空经济,在低空智联基础设施体系中可提前布局入住户、入楼栋、入小区、入街道、入区县的各种类型起降点;建立服务无人机飞行、空天地全覆盖的通信设施体系,视必要性配置监控设施和反制设施,提升服务能力和安全水平等。
  中国民
Copyright2023TT球讯科技